
公元547年正月初八最好股票配资,北齐的奠基人高欢一命呜呼了。然后,仅仅5天后,即547年正月十三,镇守河南的侯景便宣布造反了。
就这么一件事情,给人一种很吊诡的感觉,似乎是高欢稀里糊涂和侯景处心积虑的结合体。
但实际上,咱们之前已经讲过了,高欢这个人疑心病还是挺重的,这是所有底层出身的暴发户身上的通病,他一直就不放心侯景这个人。总有刁民想害朕,像侯景这种把“欲望”两个字几乎就写在脸上的人,高欢是不可能不防的。
高欢最开始防侯景,是一直让他跟河北项羽高敖曹搭班子,让两个猛男互相牵制,可是高敖曹在河桥之战的时候被他们自己人给阴死了,自己的手下再也找不出高敖曹那样既靠谱又过硬的人去牵制侯景了,最后只好两杯毒药中选一杯毒性更轻的喝,乖乖让侯景独镇河南了。
但如果就这么乖乖就范了,那高欢就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高欢了。高欢清楚地知道,只要自己一天不死,东魏就很难大乱,怕就怕自己哪一天出师未捷身先死了。所以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他们家的权力交接了。
展开剩余94%高欢本人一直都在坐镇晋阳,而邺城方面呢,从拿下之后就一直交给孙腾、司马子如、高岳、高隆之这四个人处理具体事务,邺城称之为“四贵”。
丞相欢多在晋陽,孙腾、司马子如、高岳、高隆之,皆欢之亲党也,季以朝政,邺中谓之四贵,其权势熏灼中外,率多专恣骄贪
这多少有点本乡汉奸治本土的味道!
但是到了,544年三月二十八,高欢任长子高澄为大将军领中书监,正式接管邺城的权力枢纽。
欢欲损夺其权,故以澄为大将军、领中书监,移门下机事总归中书,文武赏罚皆禀于澄
“陪都”就是我儿子接班前的试验田!
山西和河北两大核心板块,高欢其实都安排得比较妥当了,唯独河南问题他一直没有捋顺,只能把河南全权交给他认为忠诚度有问题的侯景,任其为司徒、河南大将军、大行台。
高欢为啥处理不好河南问题呢?因为河南地区这些年一直都是战乱重灾区,战事频发,一般人根本就干不了那个高危岗位,高敖曹死后,不让侯景去守,其他人cj.oy882.iNFoABC|dk.oy882.iNFoABC|el.oy882.iNFoABC|fm.oy882.iNFoABC|gn.oy882.iNFoABC|ho.oy882.iNFoABC|ip.oy882.iNFoABC|jq.oy882.iNFoABC|kr.oy882.iNFoABC|ls.oy882.iNFoABC去了也是白搭。而且侯景是高欢集团的元老,除了高敖曹这种河北豪族代表又超级猛的人,其他也根本牵制不了他。另外,高欢的其他儿子年龄尚小(老二高洋是526年出生的),根本无法出镇一方。
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往往都是各有各的难处的。
因为早就被高欢看穿了真实面目,侯景之前一直都没有这么被重用过,现在终于雨过天晴了,不由得就踌躇满志起来,他刚上任就高调表态,要带领自己麾下的三万人横扫天下。南方的梁国皇帝萧衍不是喜欢念经吗?领导,我去把他抓过来,给您办场法会,咱们热闹热闹。高欢因为当时顾虑很多,只能对侯景表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景尝言于丞相欢:愿得兵三万,横行天下,要须济江缚取萧衍老公,以为太平寺主。欢使将兵十万,专制河南,杖任若己之半体
但侯景这个人其实跟蜀汉的魏延差不多,能力确实是有,但一身傲骨,魏延是除了诸葛亮谁也不服,侯景是除了高欢谁也不服,所以这样的人最终要么死要么反。
比如侯景就公开表示看不上高欢的接班人高澄,曾私下对司马子如说:高王在的时候啥都好说,高王哪天要是不在了,我可不跟那个小崽子共事!
景素轻高澄,尝谓司马子如曰:“高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没,吾不能与鲜卑小儿共事!”子如掩其口
侯景这话其实就是大逆不道的话了,高欢当我老板我认,高欢死了我就不会屈居人下了,这是一个有职业操守的人说的话吗?
但我们再想一想,侯景为什么不把这个想法埋在心里呢?他为什么要提前把这个意思传达给司马子如呢?自己憋肚子里,等高欢死了,突然发难或者阴谋图之,不更安全吗?他其实是在投石问路,因为他和司马子如都是高欢最早的怀朔帮元老成员,但都一直被高欢提防着,万一司马子如也跟自己一样憋屈得很有想法呢?那就多一个强有力的盟友嘛!
简单介绍一下司马子如的简历哈!
其实司马子如最开始是走尔朱家路线的,当年尔朱荣刚死的时候贺拔胜第一时间就反水了,但司马子如却跟着尔朱荣的部曲去了河阴,还劝尔朱世隆不能退,要打回洛阳去。后来高欢牛起来后,司马子如因为他的怀朔籍贯被尔朱世隆怀疑了,司马子如猛表忠心还哭了一通,最终是高欢入洛阳后才归降高欢的。
高祖起义信都,世隆等知子如与高祖有旧,疑虑,出为南岐州刺史。子如愤恨,泣涕自陈,而不获免。高祖入洛,子如遣使启贺,仍叙平生旧恩
因为上船时间比较晚,虽然高欢看在老乡的份上对司马子如委以重任,但大家也知道,干革命这种事情,最终还是要论资排辈的,所以导致司马子如心里不太踏实。什么“邺城四贵”之一?“四贵”再怎么说也是替补队中的佼佼者嘛。
其实侯景也存在这样的心理,高欢在世的时候,他不是高欢的心腹,等高欢去世了,他就会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了。所以,他才会找他认为的同病相怜的司马子如试探,希望和这位河北实权派的怀朔元老在高欢死后颠覆他的家产。
可是很遗憾,侯景错误地认为每个人都跟自己一样了,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通病,觉得社会和现实会跟自己以为的一模一样。
高欢去世的这一年,侯景45岁,但司马子如已经58岁了。一个45岁的男人和一个58岁的打工人心理其实是不一样的。45岁的男人会觉得自己尚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愿意为欲望去疯狂买单。但一个58岁的男人大多会有差不多就可以了的心态,余生不长、落袋为安,能平安着陆就行了。
插一个经济方面的个人浅见哈,近些年来,大家都在说什么消费萎靡?其实大家想一想,这跟现在的生育率断崖式下降有没有关系呢?就我来说,我个人可能再也不会买一台超过3000元的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了。但是我家小子小学阶段学编程的时候,给他买电脑都是6000起步。为啥呢?因为到了我这个年龄阶段,各方面的欲望都会指数级别地下降,根本不会胡乱消费的。只有荷尔蒙激素持续增长分泌的年轻人才愿意“消费”和“投资”自己那也许虚无缥缈的未来。
所以,司马子如虽然人生经历跟侯景差不多,但是因为人生状态的不同,所以人生算法跟侯景不一样。半截身子埋黄土里面了,你怂恿我跟你去刀头上舔雪?是你疯了还是我疯了?我现在位置这么高、待遇这么好,我抱着现成的大腿干点啥不好?比如捞钱!所以司马子如没搭理侯景!
子如义旗之始,身不参预,直以高祖故旧,遂当委重,意气甚高,聚敛不息
就侯景和司马子如这俩个人来说,大家要学就学司马子如,千万别去学侯景。因为人这一辈子,确实应该到什么阶段做什么事,别什么都想要,免得最后啥也捞不着。快60岁的人了,确实应该像司马子如这样差不多就行了。而且从司马子如退休前大肆捞钱的动作来看,多少有点自污的成份在里面。
司马子如随后把侯景的拉拢当成自己进步的阶梯了,原原本本给第二代领导人高澄汇报了。
高澄一直把侯景视为心腹大患,可是他拿侯景也没办法,所以一直把账都暗自记在心里。等到高欢病倒了后,高澄第一反应就是要赶紧弄死侯景,便以高欢的名义写了封信召侯景过来。
及欢疾笃,澄诈为欢书以召景
正常情况下,侯景就要被高澄这么阴死了,因为高欢喊你侯景去开会,你侯景敢不去吗?只要你去了,高澄这个著名狠人是指定要弄死你的。
但是,高澄没有想到的是,他爹其实并不完全信任他,有些事情并没有完全告诉他,比如高欢和侯景之间早就约定秘密暗号,这事高欢就没告诉高澄。
先是,景与欢约曰:“今握兵在远,人易为诈,所赐书皆请加微点。”欢从之
不知情的高澄自然不会在书信上做记号,所以侯景一看这信就知道不对劲,所以找了个理由推辞北上,另外派心腹去打探消息,得知高欢快死了,便紧锣密鼓地准备造反了。
景得书无点,辞不至;又闻欢疾笃,用其行台郎颍川王伟计,遂拥兵自固
这里有一个问题,高欢其实早已经猜忌侯景了,为什么自己快要死了都不把他和侯景的秘密约定告诉自己的接班人高澄呢?因为高欢也在防着他这个大儿子!
那么,问题又来了,高欢为什么又要让高澄接班又要防着他呢?是啥事情刺激到他,让他临死都不愿意相信自己亲自培养的接班人呢?因为一生阅人无数的高欢早已看出他这个大儿子不是啥好鸟!
高欢这个人,才能方面是在线的,但要说德行,那是及不及格的。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子孙几乎都是“有才无德”的典型。
高澄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是他十岁的那年,也就是高欢拿下河北那年。当时高乾代表渤海高氏入股高欢,高敖曹这个猛男是看不上高欢这个小白脸的,所以专门给他哥送去一套女装,讽刺他哥是软蛋。后面是高澄出面以晚辈之礼去拜见了高敖曹,高敖曹才平息了怨言。这一方面是高欢给高敖曹极高的尊重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是高敖曹认可高澄这孩子。
此后,高欢就对高澄这个好大儿进行重点培养和严格考察,结果还真试出了点味道来了,高澄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参与最高决策了。
神武试问以时事得失,辨析无不中理,自是军国筹策皆预之
包括前面提到的高澄入主邺城,他也只有16岁。关键是,16岁的高澄还轻松震慑住了邺城那一大帮地头蛇、老油条,处理政务、决断机要都是相当成熟而又严明的。
三年,入辅朝政,加领左右、京畿大都督。时人虽闻器识,犹以少年期之,而机略严明,事无凝滞,于是朝野振肃
从这些情况来看,高澄几乎就是一个理想接班人了,可高欢为什么不放心他呢?因为高澄这孩子不知道是太狂还是太疯,反正在欲望的控制上、处理人际关系的边界感和分寸感上,几乎就是一个天生的魔鬼。
高澄15岁的时候就把他爹给绿了。他爹跟曹操一样,喜欢收集人妻,其中有一个叫郑大车的美女就特别受宠(河阴之变时,郑大车的丈夫元悌被尔朱荣害死。)结果高澄见他爹天天推大车这么过瘾,也想试试味。于是等他爹出去打仗了,就把他小妈郑大车给推大车了。
而且,高澄这小子人格扭曲到了堪称变态的地步了,他干这种事情居然毫不避讳,因为推大车的动作太大,搞得很多人都成了目击证人,生怕他爹不知道自己被绿了一样。
高欢回来之后,气不打一处来,便打算废了这小子。最后是谁保住了这小子呢?就是前面提到的司马子如。
司马子如保住高澄的过程,大家可以了解一下,相当辣眼睛!
司马子如直接开导高欢,领导您看开点,被自己的儿子绿了,不算啥事,我儿子也把我给绿了。咱们当爹的,将来啥都是孩子的,难过啥?这事,家丑不可外扬,内部处理、教育一下就行了。高澄这孩子再怎么胡闹,那也是我们娄大小姐亲生的不,咱不看别人的面子,就看楼大小姐的面子,这事差不多就行了。
既然我不是唯一的受害者,那我就觉得自己没有受害,高欢心里顿时舒服多了。再加上高欢的发家确实依赖娄昭君一家的鼎力赞助,所以也必须要给娄昭君几分薄面。最后,高欢处死了作证的婢女,然后高澄安全过关。
所以,侯景呀侯景,你觉得跪舔高澄不香是你的事,司马子如觉得很香!
高澄这小子经此一事,性子收敛了吗?收敛了个屁!干了这么大的坏事,却没有得到一点点惩罚,大家指望他能痛改前非吗?所以,做坏事没有受到惩罚和做好事没有得到认可,其实是会造成一样的负面效应的。
后面,高澄出镇河北,又要强推高仲密(高敖曹的二哥)的老婆,最后把高仲密给逼反了。这小子就跟吃了春药的野兽一样,只要自己看中的异性,不管是谁,扑上去就是一顿乱拱。
另外,高澄还经常调戏他弟妹李祖娥,当然这事有点故意针对他二弟高洋的成份在里面。
其实在情绪控制方面的能力,高澄是远不如他二弟高洋的。高洋这小子虽然后面更加变态,但至少在自己没有掌权的时候,特别能装能忍,在他这个跋扈哥哥面前经常跟傻子一样。面对高澄各种侮辱,直接就毫无感觉。高澄经常公开侮辱他弟弟的长相,说他弟弟这长相不配享受荣华富贵。
内虽明敏,貌若不足,世宗每嗤之,云:此人亦得富贵,相法亦何由可解
亲爱的朋友们最好股票配资,我知道大家都向往或者膜拜少年得志,但其实少年英才通常在处理问题的边界感上都会有问题。因为他觉得自己这么年轻就这么能耐了,心里不会有什么敬畏、感恩、柔和。他的人性会被兽性慢慢掩盖。虽不全对,但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和借鉴。
比如高澄,如果他当初绿了高欢,高欢能够让他坐几年冷板凳,也许对这孩子的成长是一笔莫大的财富,至少他会知道,人做了错事、坏事,是要受到惩罚的,而不至于把谁都当成自己的玩物。
也正是因为高澄既有能力但又没有任何敬畏,导致高欢始终对这个长子很不放心。他今天可以推倒他看中的任何一个女人,明天就一定敢为了那把交椅而不惜杀了所有人的。
可是高欢为什么不废了高澄呢?为什么还要把他外放到邺城去独掌大权呢?其实这跟宇文泰持续不断地顶级战略威胁有很大关系。高欢自从创业成功之后,就一直学尔朱家,亲自守在晋阳,河北那一块基本上就怎么插手。自己没啥兄弟,儿子都还小,只能先把这个兽性很明显的儿子顶出去掌管河北。
但是,让高欢独镇河北并不代表高欢就完全信任高澄了,作为高欢这种级别的政治家,是不可能对高澄这么明显的政治BUG不作预防的。15岁就敢绿自己,25岁他难道不敢杀自己?所以高欢一直针对高澄留了两个后手,一个是他家老二高洋,一个是侯景。
高洋这小子其实精明得很,小小年纪就知道扮猪吃老虎,平时装疯卖傻,但只要是他爹给出的考核,这孩子几乎每次都能交出满分答卷。
比如有个成语叫“快刀斩乱麻”,创造者就是高洋。高欢曾经让这帮儿子去从一堆缠乱了的线头中捋出头绪,到了高洋这直接一刀把乱麻砍断了道:乱成这样根本就捋不出来了,得毁灭了重开新局。高欢表示非常认可。
高祖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高祖是之
又比如高欢还搞过突然袭击,命这帮孩子出去带兵执行任务,随后派了猛将彭乐等攻打皇子们,高澄这帮都怂了,最终是高洋率兵跟彭乐开干,还生擒了彭乐。要知道彭乐可是高欢麾下的著名猛将呀!
又各配兵四出,而使甲骑伪攻之。世宗等怖挠, 帝乃勒众与彭乐敌,乐免胄言情,犹擒之以献
所以,高欢早就明白自己的二小子是在装傻,还曾私下对自己的丞相长史薛琡说:这小子的脑瓜子比我还好使。
唯高祖异之,谓薛琡曰:此儿意识过吾
但不管怎么样,高洋在高欢去世的时候还只有11岁,他需要时间老人的关照,才能成为制衡甚至替代高澄的存在。
从高欢的安排来看,其实高欢是有这个意思的。他一直把高洋安排在高澄身边,而且一直都在最核心的圈子里。之前一直就是侍中,高澄成为邺城一把手后高洋是尚书左仆射。
东魏以高澄为大将军、领中书监,元弼为录尚书事,左仆射司马子如为尚书令,侍中高洋为左仆射
这是熬鹰的搞法。把残暴嚣张的老大跟深沉善忍的老二放一起,高澄的圈子,高洋也能接触,火候到了,老二无缝替代老大。
高欢留的第二个后手便是侯景。
侯景看不上高澄,这一点高澄知道,高欢不可能不知道,但他就是不告诉高澄,他和侯景有秘密约定。为什么呢?你小子没什么不敢干,早把这个秘密告诉你,你小子绝对有的是办法弄死侯景。侯景死了,你小子就更加无法无天了。侯景活着,他扼守河南,高欢自己据守山西,对河北成夹击之势,多少可以让高澄老实一点。
历史不容假设,其实也不敢假设!如果不是高欢在玉璧之战后恰到好处地死了,他们老高家会不会出现父子相残或者废长立幼的画面,其实还真不好说。侯景会不会在完成制约高澄的使命之后被高欢给体面掉,也不好说。
也正是因为高欢突然就感觉不行了,所以很多事情没办法按原计划推进了,高欢只能退居其次地追求自家的产业不落入外人之手了,所以便对高澄交底了,直接点破高澄担心侯景的心思,然后说:
侯景在河南当了多年的一把手,只有自己镇得住他。所以千万要严密封锁自己的死讯。不能让侯景感觉百无禁忌了。
厍狄干是鲜卑军事代表、斛律金是高车军事代表,这都是靠得住的,你放心用。可朱浑道元和刘丰生都是从西魏投降过来的,没有退路了,所以也不必担心他们;潘相乐原是道人,心地和善厚道,是你们兄弟的好帮手;韩轨脑筋是直的,你要宽容他;彭乐内心难测,邙山之战已经试出来了,要防着点;这帮人中,能对抗侯景的只有慕容绍宗一人,他是尔朱荣的亲戚,成分有问题,这些年我一直压着他,就是将来要把他留给你用。
高欢这种临终嘱托,提到了这么多人,就没有一个人看走眼的。这种顶级的识人眼光,你们服不服?
用侯景,目的很明确;打侯景,早就预备方案。对高澄其实也是一个意思。这种深不可测的城府,你们怕不怕?
所以,大家在生活之中遇到高欢这种人,可以不跟他做朋友,毕竟高欢这人品行有亏。但也千万不要跟他做敌人,因为这种人太可怕了。高澄这小子其实是最应该庆幸的,要是他爹晚死个几年,他估计都不用身边的厨子动手了,他爹和二弟高洋就会把他给办了。叫你喜欢推大车,也不看看你推的是谁的大车。
朋友们,为人处世,个人觉得还是多点敬畏和良善要好一些,否则迟早会踢到钢板。
发布于:福建省配配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